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根据海关总署9月12日公布的2014年第65号公告,从2014年9月22日起,率先在长三角3省1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内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海关全面展开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9月16日,有南京海关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此事,并透露,作为海关2104年重大改革项目,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可能会到现场。
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可以简称为“多地通关,如同一关”。南京海关一位官员表示,这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关最具革命性的变革。
意义在于,相对历年来的改革,“通关一体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从根本上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关区的行政界线和区划。
通关一体化的好处在哪里?
改革后,将允许代理报关企业实行“一地注册、多地报关”。如,南京的一家代理报关企业,在本地注册后,可在区域内各海关关区办理报关手续。而一家广州的代理报关企业,如果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注册,也可以在改革区域内各关区办理报关手续。
此外,改革还允许许可证件证面签注口岸为长江经济带任一口岸的货物,在区域任一海关办理申报验放手续。
例如,许可证签注口岸为南京关区的,按以前的做法只能在南京报关,而“一体化”后可以在上海或宁波海关报关,许可证数据也可以正常核销。
南京海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改革通过建立区域通关中心,打造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实现区域内企业自主选择报关纳税和货物验放地点。
以一家合肥企业为例,如要从上海口岸进口货物,按以前的做法要么在上海办理口岸清关手续,要么办理转关手续,使用监管车辆运输;要么具备“属地申报”资格,按属地申报方式报关。
但实施一体化后,企业无需办理“属地申报”资格审批,就可以在属地办理申报手续,属地海关放行后直接到口岸提取货物,也无需用监管车辆办理转关。
统计显示,江苏现有进出口企业8万多家。南京海关统计分析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每年,在上海、杭州、宁波、合肥海关办理海关手续的进出口货值占江苏省进出口外贸总值的47.18%,这其中,主要在上海海关直接办理清关手续。
也就是说,江苏进出口总值中有约一半的量通过非江苏管道进出,而另一方面,上海、宁波、杭州、合肥进出口企业在南京关区办理海关手续的进出口货值占总数的9.57%。
故而,此次改革省去了企业的往返奔波之苦,消除了模式各异之惑,极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
实际上,以前企业在异地间申报、运输、放行等可能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但现在海关通关手续可就近办理,按正常流程半天就可以全部完成。
经济学博士孙远东认为,改革后不仅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将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的叠加,在通关成本、管理成本上也进行精简。
上述南京海关统计分析处负责人表示,以一个40尺进口海运集装箱(不查验)从上海外港运输到苏州地区为例,选择一体化通关作业模式的通关费用较其他通关模式的通关费相比,低于高值约27.49%。
从现有长三角的地理格局和现实进出口的交易看,江苏在本次改革中其外向型经济将能更进一步深化。
这是因为,江苏省内沿江港口众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水运中转的功能优势非常突出,南京拥有12.5米长江深水航道,可泊5--8万吨级直航海轮;而太仓港枕江傍海,紧邻上海港。
一体化改革将进一步简化长江水运海关监管货物的手续,发挥水运低成本优势,提高水运货物比例。南京港监事会主席刘凯军向本报记者表示,这将充分发挥南京中转港的功能优势,有力助推太仓“中心两翼”格局对苏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由于南京海关在海关总署的直接指导下承担本次试点,而本次改革的协调中心亦被海关总署安排在江苏。
因此,南京海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较于2014年7月开始实施的京津冀一体化改革,长江经济带海关的一体化改革参与部门更多,情况更为复杂,改革力度更大,辐射领域亦更广。
同时,与前海关推出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申报、属地验放”通关模式所不同的是,长三角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在内容上更加深化,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有利于真正实现通关一体化。
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正与京津冀、广东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形成了多极联动的发展态势,对日后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大东北等区域经济建设,及至最终形成全国海关范围内的通关一体化具有较强的示范与借鉴意义。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海关内部已做了准备,向各企业详细讲解了改革后的操作流程及相关便利。
伟创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资深关务杨卫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企业在操作上的变化很小。
根据海关总署的布置,待到试点运作平稳后,将逐步有序推广至整个长江经济带所属的其他海关。
(21世纪经济报道)
|